行動裝置為現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新興的電信帳單付款服務隨之成為經常使用應用程式(APP)購買的消費者的另一個付款選項,但相關爭議亦與日俱增。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下稱行政院消保處)已協調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下稱通傳會),要求電信業者將電信帳單付款功能預設為關閉、配合消費者要求提供明細,及落實帳單分列與分繳等措施,讓消費者權益得以確保。
行政院消保處表示,統計各直轄市、縣(市)政府106年受理之電信帳單付款相關申訴案計38件,較105年全年之7件明顯增加,且107年1月1日至2月底亦已累計14件,足見類似爭議案件有快速成長之趨勢。經分析主要之申訴態樣,並據以協調通傳會督促業者改善如下:
態樣一、未成年人誤觸消費(圖1),致帳單包括電信費用及Google Play消費帳款
【案例】某甲老太太手機僅用於撥接電話及line和facebook等,未申請手機門號付款功能,卻接獲繳款通知單,出現數筆總計約新臺幣(下同)16,000元的Google Play款項,質疑電信業者擅自開啟其電信帳單付款功能,致家中孩童誤用。
【改善】行政院消保處已協調通傳會督促業者將電信帳單付款功能預設為關閉;其後如相關功能之設定發生變更時,通知門號申辦人(如:未成年人之監護人或法定代理人等)。另,消費者如無APP內購買之需求,可將行動設備帳戶設定為此裝置在Google Play上購買任何內容時均需要通過驗證,或開啟iPhone與iPad的取用限制(圖2)。
態樣二、消費者無法從電信帳單中得知未成年子女於Google Play或App Store/iTunes的消費明細
【案例】某乙申辦門號時告知業者係供未成年子女通話使用,請業者勿開放任何上網或購物功能。卻收到電信業者通知異常消費15,600元,經致電客服說明係Google Play費用,如欲瞭解相關明細,須撥打Google客服電話;惟經撥打該電話,Google客服以各種理由不提供明細。
【改善】各電信業者均可依消費者要求提供電信帳單付款之消費明細,消費者可視自身需求撥打業者客服電話索取。
態樣三、業者未告知消費者名下門號之信用額度調整情形
【案例】某丙手機門號之信用額度上限為5千元,卻收到App Store/iTunes費用近2萬元之帳單。經洽詢電信業者客服表示,因其按時繳費、信用良好,所以增加額度。消費者抱怨業者未通知信用額度已調高,致其過度消費。
【改善】電信業者均提供消費者透過客服電話查詢名下手機門號之信用額度,另有部分業者之官網與APP已提供信用額度查詢,消費者可善加利用。
態樣四、電信業者將電信費用與APP等費用之帳單分列,但未落實分繳
【案例】某丁因為APP消費款項爭議,僅同意繳交門號月租費,電信業者以其電信帳單付款尚有欠費為由,暫停其行動通訊。
【改善】通傳會嚴格要求各業者落實電信費用及APP等其他費用帳單的分列與分繳,並已納入電信管理法(草案)規定。
最後,行政院消保處提醒消費者,數位時代下,行動購物與線上購買的支付工具日益多元,不論使用Apple Pay、Samsung Pay、Line Pay等綁定信用卡,或併入行動電話帳單付款,手機都是行動錢包,消費者應妥善保護帳戶、密碼等資料,並隨時注意手機簡訊與電子郵件收到的通知訊息,以免費用帳單爆表,造成荷包大失血。